摘要:近日,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、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管部门分别向同仁堂(600085)蜂业下达行政处罚通知。
文/冷万欣
春节假期结束,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差点被砸。
近日,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、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管部门分别向同仁堂蜂业下达行政处罚通知。
根据通知中的描述,理由是同仁堂蜂业在盐城金蜂公司进行生产时,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,违反了《食品安全法》中的相关规定。
事实上,这件事情缘起去年,去年12月15日,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某栏目播出了盐城金蜂公司“回收过期蜂蜜、更改包装标签”的新闻,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依据当时初步调查掌握的情况,同仁堂蜂业于次日公开道歉,后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、大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过深入调查,做出了相应处罚。
收到行政处罚决定后,同仁堂蜂业在随即发布的声明中称:本次事件是该公司部分人员违反《食品安全法》,利用回收蜂蜜做原料生产食品及标注虚假生产日期导致,公司已对包括董事长、总经理在内的所有相关责任人做出免职处理。为最大限度降低对消费者的影响,决定即日起,对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已流入市场的涉事产品依法召回,具体召回方式详见同仁堂蜂业公告;对于所涉产品的经销商,也将按合同承担责任。同时,为确保食品安全,对2018年10月以后标示为“受托方: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”生产的瓶装蜂蜜进行全面核查。
随后,同仁堂集团也表示,“蜂蜜事件”暴露出对合作企业及委托加工业务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,并承诺重塑诚信,坚决维护好同仁堂品牌。
同仁堂一直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,中外驰名。历经300多年风雨的历史沉淀,同仁堂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来之不易。
不过近年来,不止是同仁堂,很多老字号面临市场的快速变化,互联网的冲击,竞争压力的增大,都选择通过扩充产业链条和增加合作厂商,以期通过产业规模实现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。
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,但是经商如棋局,一着不慎,满盘皆危。常说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,以口碑著称的同仁堂,正是在权衡品牌和产业发展的时候,弄乱了主次,引发了问题。
虽然“蜂蜜事件”只是其下属个别子公司的生产问题,但是对消费者来说,就是同仁堂本身出了问题。对于合作企业和委托加工的企业,同仁堂不能做到“一视同仁”,消费者却因为“一视同仁”购买了其违法生产的产品,这实在太过讽刺。
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,这是同仁堂创立以来的古训。大浪淘沙,沉舟病树者有之,脱颖而出者也有之,互联网时代,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是飞快的。老字号企业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羽毛,忘了初心,盲目扩张,最后只能是饮鸩止渴,自毁长城。
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
News Collection, Experience & Taste China.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中国产经新闻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