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蜂蜜网 - 蜂蜜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新闻资讯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新闻资讯 > 蜂蜜小馒头,且吃且珍惜
F.biz | 商业搜索

蜂蜜小馒头,且吃且珍惜

信息来源:fengmi.biz   时间: 2023-06-10  浏览次数:15

  印象中叫「韩国小馒头」,也有人管它叫「蜂蜜小馒头」。

  放学时,若是碰上学校门口的糕点店正好在售蜂蜜小馒头,就可以算作“特别的一天”。童年的满足,来得特别容易。

  

  蜂蜜小馒头是一阵风。突然到来,倏忽而逝。它离去时,甚至没有留下一丝痕迹。

  直到在建康路的「禾氏特色包子馒头」,又见到了和记忆中一模一样的蜂蜜小馒头。才终于确认,幼时那段甜甜的经历,确乎是真实存在的。

  

  / 文思巷里的市井气/

  

  「禾氏特色包子馒头」,位于文思巷与建康路交汇处。

  巷子的另一头是永远人来人往的白下路,马路上车辆匆匆忙忙,一旁的环北市场里,人们依然购物得热火朝天。

  阳光明晃晃的,充满市井气息的生活里,好像什么都能延续很久。

  

  

  十几年前,禾氏夫妻二人从河南来到南京,开了这家馒头包子店。再后来,孩子需要在身边上学,索性举家迁来南京。

  就这样,这对河南夫妻,在南京安了家。

  

  同样的地点和门头,门前搭起雨棚摆满蒸笼,屋后是制作包子馒头的“面点房”。小小的馒头包子店,走过了不变的十多年。

  每天凌晨三点多到店,和面、做馒头、包包子,然后静待第一波赶早的人们出现。从早上五点半,一直到晚上七八点,期间顾客不断。

  

  “来的都是住在附近的人,每天的量都差不多。”打包好一袋包子,目送顾客离开,老禾慢悠悠地说。

  面点房里一直忙忙碌碌,蒸笼时时刻刻冒着热气。

  

  从爷爷到儿子儿媳,再到孙子孙女。一家三代人,十几年如一日守着这间老店。

  然后这一家河南人,在南京也生根、发芽,有了一个家。

  

  / 蜂蜜小馒头,记忆穿越/

  “现在买蜂蜜小馒头的都是谁呀?”

  “喏,都是像她这样的人。”说着,老板指了指我身边的同事妹妹。

  嗐,谁能想到呢,十几年前和十几年后,买蜂蜜小馒头的竟然还是同一拨人。

  

  时隔十多年后,第一次吃到蜂蜜小馒头。一瞬间竟然毛孔舒张,极度舒适。

  小馒头五毛一个。烤得金黄的蜂蜜表皮,和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。

  如果某个味道打动过一次你的味蕾,那就一定能打动第二次。蜂蜜小馒头很好地证明了这件事。

  

  最爱的这一层酥酥的面包底,是蜂蜜小馒头的灵魂所在。刷上蜂蜜,撒上白芝麻,再烤至金黄。

  吃下的每一口,都是热量与快乐的混合。

  

  说是馒头,其实是面包的口感。表皮略带嚼劲,口感很好。而内里则是松松软软的小面包。

  即使肚子不饿,一口气吃两三个也完全不在话下。

  

  不同于多年前,蜂蜜小馒头的势头刚起,大街小巷都能买到。

  如今能吃到蜂蜜小馒头的日子,唯有且吃且珍惜。

  

  / 家楼下的神仙早餐店/

  从早到晚,文思巷口都散发着好闻的面香。是馒头包子店,更是周边居民的早餐据点。

  十几年来,这家河南人开的早餐店,成了不少南京人早餐记忆的一部分。

  

  微辣粉丝包,1.5元一个。

  从包子的个头就能看出老板的诚意,内里的馅料很足,完全没有偷工减料的苗头。

  

  粉丝混着微微的辣意,鲜味十足。吃到粉丝包的第一口,我真的非常羡慕住在附近的人。

  要是我家附近有这么好吃的包子店,我也愿意天天早起!

  

  韭菜+鸡蛋的神仙组合,又用粉丝来调节口感。爱吃韭菜的人,绝对不能过。

  包子还没入口,韭菜香就蜂拥而出。鸡蛋不干,能尝到内馅儿微微的汤汁。

  

  包子皮Q弹十足,气孔分明,能吃到淀粉自带的甜味。

  我们站在一旁拍照,期间不停的有顾客前来。几乎都是老客,不用看菜单,心里早就想好了要买什么。

  晚上吃馒头,炒两个小菜。包子留着第二天当早餐。

  

  「禾氏特色包子馒头」,没有那么显眼的门头,而是渐渐融进了居民的生活。

  好喜欢这种永远在冒着热气的包子馒头店啊,人被面粉的香味包裹了,生活好像也踏实下来。

  

  

  临近饭点,老板往电动车上装了很多馒头,一溜烟就走了。

  吃完最后一口包子,文思巷居民的日常,又被我们路过了一次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蜂蜜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